练习真题,将教材变成工具书查阅(跳读、扫读:融会贯通阶段
我的经验是:看完教材后,直接从网上下载最近几年的全真题,开始做题。这个时候,开始是一道题都做不出来的,这很正常,关键是你怎么去适应和提高。尽量自己能做一点出来,实在不行就看答案,然后将答案大卸八块,分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去琢磨,看考官是怎么样运用理论工具来解决问题的,看答题的格式,看考官的思路,一定要动手自己抄写答案或者解题,该计算时就一定要用计算器算出来,把答案的思路理得很清楚。ACCA自学备考宝典:自提,戳:ACCA资料【新手指南】+内部讲义+解析音频
碰到哪个理论工具不熟悉,直接到教科书上去寻找相关部分的详细内容细读,这是一种跳跃性阅读,看完了相关部分,又回来继续做题,教科书就变成了工具书,此时做一道题用时很长,有时一个晚上就只能做一道大案例题,这很正常。这是一个理论到实践,然后实践再到理论的循环过程,自己慢慢地就对这些理论以及怎样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熟悉起来了。

经过了上面的这个阶段,庖丁解牛的中级阶段就差不多了,剩下的就是熟练问题了。此时信心比刚看书时增加了很多,以三个月为复习周期,这一阶段要一个月左右,真题可能能过一遍到两三遍(做最近三年半的新大纲的真题+pilot paper就够了)。
反复限时操练真题,总结归纳,完善知识体系,适当背诵,适当猜题。
最后一个月时,无非就是大量地限时反复练习真题,但不是搞题海战术,而是精练,要学会将各种题型做分门别类,分别单独操练;每一种题的每一种变形,都要找到一到两个典型题,以典型题来带动自己对知识体系的掌握,然后限定时间反复练习,练习完后总结这种题型的规律,特别是有哪些惯用文字表达法,用彩色笔标出要点,将他们背诵下来。
当任何一种可能的题型在大脑里都储存了典型题后,无论考官怎么出题,都能举一反三,acca的出题方式很典型,考官无非就是将原来的题型里面的内容、数字更换一下,要考核的思维方法和理论工具并没有变。
文字题部分的准备,可能上面的方法还不够,初级和中级阶段,背诵的内容比较多,我当时的方法就是找几张A4纸,将自己总结的整个书的知识体系归纳下来,背诵之,不用买小册子,自己总结的更靠得住。2.6比较特殊,内容太多,当时我将整个Foucks Lynch的小册子Lynchpin用一个月全部背下来了。到了三阶段,根本就不要怎么背,考官根本就不考死背的东西,就是反复看书和做真题做熟练就够了。

考官和考生就是在玩狐狸与猎人的游戏,考生猜题,考官就反猜题,但总体而言,acca的考官比cicpa的考官要仁慈多了,经常会有一些信息通过公开的渠道给考生,帮助考生过关。也有一些考官比较无聊,比如新大纲的*9位考官,出题奇偏,有一次竟然考到了process cost,后来就被acca炒鱿鱼了。
考前最后这个阶段就是无非是解决熟练、熟练再熟练的问题,熟练问题解决,考试就Ok了,没有问题。如果扎扎实实准备,此时的信心指数会很高,准备着信心十足进考场。